最近刷到中美联合声明的新闻专业配资平台,好多人盯着关税下调的消息兴奋:进口车便宜了、海淘成本降了,可买房的人更想知道 —— 当年靠降准降息、政策刺激就能起飞的楼市,为啥现在 “药性” 越来越弱了?大摩最新报告泼了盆冷水:关税带来的外部压力减轻了,但楼市的 “救命稻草” 早就不是政策文件里的几个字了。
还记得 2008 年吗?金融危机一来,国家连着 5 次降息,4000 亿投资计划砸下去,楼市跟打了 “强心针” 似的,当年 11 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额直接反弹 20%。我表姐那会儿咬咬牙在天津买了房,首付凑不齐,银行说 “先付 20% 就行”,利率还打 7 折。现在回头看,那真是 “政策喂饭吃” 的黄金年代。
可现在呢?上周陪兄弟去郑州看房,算了笔细账:100 万的公积金贷款,按 2.6% 的利率算,月供 4003 元,他看中的那套 90㎡房子,同地段租金居然要 3800 元 / 月。中介开玩笑说:“你这月供跟租金差不多,相当于‘以租养贷’了。” 但兄弟却犹豫了:“以前总盼着政策松绑房价涨,现在发现,工资不涨、周边配套不变,光靠降息降准,房价凭啥往上冲?”
大摩的数据更直接:2024 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额同比降了 8%,但居民收入预期指数连续 3 个月回升。这说明啥?楼市的 “发动机” 从 “政策驱动” 换成 “收入驱动” 了 —— 你口袋里的钱变多了,才敢放心买房,光靠银行给点甜头,大家都学精了。
前几天跟搞房地产研究的朋友喝茶,他打了个比方:2008 年的政策是 “大水漫灌”,只要开闸放水,整个市场都能喝到;现在的政策是 “精准滴灌”专业配资平台,钱得流到新基建、实体经济这些 “庄稼地”,楼市只能 “蹭点露水”。
看看数据就明白:2008 年四季度,中央直接砸了 1000 亿基建投资,带动总规模 4000 亿;2025 年呢,专项债里 35% 都投给了 5G 基站、数据中心这些新基建。财政支出增速控制在 8% 以内,再也不像以前那样 “大开大合” 了。
更关键的是,外资的态度变了。大摩作为保守派代表,一直盯着中国的 AI 全产业链 —— 他们测算,的生态成熟度已经到了全球 85%,这才是吸引外资的硬实力。相比之下,房地产的 “政策红利” 在他们眼里成了 “短期波动”,更愿意等经济基本面实实在在好转。
最近跑了几个售楼处,明显感觉热度降了:北京五环外的新盘,周末看房的人比去年少了 1/3;武汉的中介朋友圈,从 “日销 10 套” 变成 “优质房源急售”。大摩的模型显示,百城房价同比跌幅收窄到 2.3%,核心城市土地拍卖溢价率回升到 3.5%,这算是 “触底信号” 吗?
他们说,三季度可能有转机,但得满足两个条件:一是 GDP 增速回到 5.5% 以上,现在预测是 5.2%,就差那 0.3% 的 “一口气”;二是居民部门杠杆率再降 1.5 个百分点,2024 年已经降了 0.8%,剩下的得靠大家 “少借钱、多存钱”。
刚需购房者:别再盯着 “政策文件” 过日子了,试试找 “租金抵息盘”。比如二线城市,租售比超过 1.8%(也就是年租金能覆盖 1.8% 的房价)的房子,就算政策不刺激,自己住着也不亏。郑州、苏州这些人口还在流入的城市,可以多看看。
投资者:别再迷信 “高杠杆房企” 了,我一表哥去年买了某房企的债券,到现在本金还没拿回来。不如看看 REITs,现在平均股息率 4.5%,比好多理财产品靠谱,关键是不用操心房价涨跌。
普通老百姓:不管买不买房,都该盯着两个数:一个是 PMI 新订单指数,这代表企业有没有订单、会不会招人涨工资;另一个是个人所得税增速,税交得多了,说明口袋里的钱真的变多了。这两个数涨起来,楼市自然差不了。
最后想问问大家:你现在买房,是更相信政策还是更相信自己的收入?身边有没有朋友因为 “死等政策” 错过买房时机的?或者反过来专业配资平台,因为盲目相信政策而踩了坑的?不妨在评论区聊聊你的事 —— 毕竟,楼市这场局,普通人的感受最真实。
凯丰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